F1中国大奖赛票房火爆揭秘顶级赛事背后的商业逻辑


  3月21日至23日,万众期待的2025 FORMULA 1喜力中国大奖赛将在上海国际赛车场激烈开赛,赛事吸引了大量车迷的关注。尽管今年相较于去年新增了1.7万张门票,媒体仍然纷纷报道,今年的F1中国大奖赛依旧是一票难求,门票热销反映出赛事的巨大吸引力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奢侈品牌路易威登的母公司法国LVMH集团与F1达成了一项价值约10亿美元(约合9.1亿欧元)的全球赞助协议,取代了自2013年以来的官方计时赞助商劳力士。这一举措标志着LVMH敢于大手笔投入,掠夺了劳力士的份额。据2019年外媒报道,劳力士在2018年支付给F1的年赞助费用约为4500万美元,而LVMH的新协议则大大提高了这一金额,年均1亿美元的赞助费差距显而易见。

  根据国际汽联公布的2024赛季财报,F1在去年实现了36.5亿美元的总收入,相较于上一年的32亿美元增长约14%。对比之下,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成本预计为82亿美元,F1的年度收入几乎占到四年一届奥运会总成本的44.5%。

  不仅如此,F1的商业价值愈发凸显,其赛事门票、赞助和版权收入的背后蕴藏着更为深远的商业潜力。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也纷纷加入了这场全球顶级赛车盛宴。

  2025赛季的F1赛场将有10支车队参与,许多车队背后都离不开大型汽车厂商的支持。法拉利、迈凯伦、梅赛德斯·奔驰、阿斯顿·马丁等车队由知名汽车品牌直接管理,而本田和福特则通过提供发动机的方式参与其中。随着F1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,汽车厂商纷纷选择加入,争夺这个全球瞩目的平台。

  事实上,成绩优异的车队往往能够获得可观的盈利。这些收入来源不仅来自赛事分成,还包括车队赞助商的支持。根据Liberty Media提供的数据,2023年F1赛事的收入为32.2亿美元,其中约38%会分配给车队。这样一来,十支车队的总收入大约为12.2亿美元,而且这一比例预计在2024年继续保持。此外,车队还通过赞助、商品销售以及其他相关活动赚取更多收入,车队的赞助金额逐年攀升,2024年车队的年均赞助收入已达2.5亿美元,同比增长20%。

  同时,进入F1赛场,尤其是成绩优异的车队,无疑能提高汽车品牌的全球形象,从而带动乘用车市场的销量。通过社交媒体以及与流媒体平台(如Netflix)合作拍摄的F1主题影视作品,F1的知名度不断扩大,成功塑造了顶级技术和驾驶的标签效应。例如,Netflix的《Drive to Survive》节目使得多个车队的品牌文化得到了全球观众的关注。梅赛德斯车队更是与即将上映的F1题材电影《F1》合作,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F1赛事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全球汽车厂商,甚至中国车企也不容忽视。近年来,吉利汽车的李书福通过入股阿斯顿·马丁,参与到F1的竞争中来。而今年3月,关于“小米F1概念赛车”的设计图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,雷军是否将进军F1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。

  除了车企的直接受益,F1赛事所在城市和国家的经济也能获得巨大的商业附加值。根据《2024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》,去年F1中国大奖赛吸引了20万人次前来观赛,赛事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14.06亿元,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出效应达到39.28亿元。赛事对当地的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六大行业的拉动效应均超过了15亿元。

  更加深远的影响则是F1赛事对地区和国家形象的提升。随着竞标赛道的竞争日益激烈,许多国家争相加入这一全球顶级赛事的行列。泰国、韩国、印度等国已提交竞标书,争取能够成为F1赛程的一部分。而中东国家更是看中F1赛事对提升旅游收入和经济多样化的巨大潜力,愿意投入大量资金来吸引赛事落户。

  对于那些可能失去赛点的国家来说,失去F1赛事意味着错失巨大经济利益。比利时大奖赛每年为该国带来的经济收益高达2.48亿美元,这也是比利时首相亲自游说F1延长合同的原因之一。而摩纳哥这座以浮华和赛车文化著称的城市,虽有着独特的魅力,但也面临着F1集团对赛事商业化的日益关注。尽管摩纳哥的费用较低,但F1集团最终还是和摩纳哥签署了延长至2031年的新合同。

  F1赛事不仅是全球车迷的盛会,更是展示城市和国家魅力的舞台。赛事对地方经济的直接影响显而易见,但长远来看,F1的文化输出和旅游宣传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。

  最后,期待F1中国大奖赛能够成为中国在赛车领域的亮眼名片,并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能参与其中,向世界展示中国汽车科技的雄厚实力。